第 一次分流。完成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开始第 一次分流。这次分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在中级教育第 一阶段(即初中)内的就读学校类型。其中,文理中学的学生以就读高等院校为发展方向,以考取大学为目标;主体中学学生发展以接受职业教育为主,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实科中学也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但倾向于适应相对高等的职业需求;综合中学是对三种方式的整合,保留一定的选择空间。
第二次分流。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的学生完成5-6年的中级教育学业后进入第二次分流。大部分德国学生此时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者到其他全日制职业学院学习。此时,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职业导向,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有少数成绩较好且愿意继续深造的实科中学学生转入文理中学第二阶段学习。
第三次分流。第三次分流发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文理中学学生完成8-9年的学业后,将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大部分直接就业,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德国学生的普职分流采取民主化双向选择分流。分流过程中,学生主要根据兴趣、爱好、意愿和需要选择自己的受教育轨道和流向,而非通过筛选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名实现分流,这一点体现了“双向选择、自我流动”的特征。
在德国,国家没有统一的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选拔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向高一级学校提出学习申请。德国教育的普职分流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须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在这样民主化的流动体制中,学生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育学院